【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。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?】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,是一首描写江南秋景与怀人之情的七言绝句。全诗意境清幽,语言婉约,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以及对江南美景的眷恋。
一、诗歌
- 第一句:“青山隐隐水迢迢”
描绘了远山连绵、江水悠长的画面,营造出一种空旷而深远的意境,暗示诗人所处之地远离繁华,心中有思。
- 第二句:“秋尽江南草未凋”
表达了江南虽已入秋,但草木依然繁茂,景色依旧美丽,表现出江南气候温和、四季分明的特点。
- 第三句:“二十四桥明月夜”
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的古迹之一,此处描绘的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,月光洒在桥上,给人以静谧之感。
- 第四句:“玉人何处教吹箫?”
“玉人”指代友人或心爱之人,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询问其是否还在扬州,是否仍在吹箫,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牵挂。
二、诗歌赏析要点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杜牧(唐代) |
体裁 | 七言绝句 |
写作背景 | 诗人寄居扬州时,怀念友人韩绰 |
主题 | 怀人、江南秋景、自然之美 |
意象 | 青山、流水、二十四桥、明月、玉人 |
情感基调 | 清幽、惆怅、思念 |
艺术特色 | 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借景抒情 |
三、诗歌意义与影响
杜牧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,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。它不仅是唐诗中的佳作,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吟咏江南、表达思念的经典意象之一。诗中“二十四桥明月夜”更是被广泛引用,成为江南文化的象征之一。
四、结语
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。它不仅展现了杜牧高超的艺术造诣,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。读此诗,仿佛置身于那遥远的江南秋夜,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忧伤与美好的回忆。